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、北京大学教授 何志毅
量变引起质变,中国企业从求大到求强的时点到了。严格而言,这个时点应该是2020年——当中国《财富》世界500强企业数量超过美国的时候。
改革开放初期,当中国企业规模很小的时候,成为世界500强曾经是一种追求,许多企业把它作为战略目标。从2002年开始公布的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,沿用了世界500强惯例,用营业收入进行排名。那一年,中国还在和意大利竞争GDP全球第六名,中国经济总量只相当于美国的11.8%,占全球总量的3.8%。在中国经济急速赶超时,推出这个榜单,激发了中国企业界对扩大规模的追求,同时榜单对中国企业的数据公开,对中国企业的梳理分析,对中国企业与别国企业的比较等,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。而今,中国经济总量成为全球第二已有13年,中国企业在追求大的基础上,更要求强,进而求优。
所谓大,指规模大,主要体现在两个指标上:一是营业收入,二是资产规模。这两个指标往往有较强的相关性,资产规模是投入,营业收入是结果。因此,可以用营业收入来表述。
所谓强,主要体现在两个指标上,一是销售利润率,二是净资产回报率,其中的核心要素是利润,但是要用效率指标来表述。一般而言,除了特殊行业、特殊模式、特殊目的企业,销售利润率低于2%或者净资产回报率低于银行长期存款利率的企业,即使规模大,也算不上好企业。例如,根据2022年相关数据,在世界500强企业中,有6家亏损企业,39家销售利润率小于1%,27家销售利润率小于2%。同样,在中国企业500强中,有43家亏损企业,同时也存在大量微利企业。就平均销售利润率而言,世界500强企业为6.8%,其中的中国企业为3.9%,中国企业500强为4%;相比之下,全球45306家上市公司为7.8%,中国6771家上市公司为6.8%。由此可见,500强企业仍有很大提升空间。
所谓优,主要体现在企业的产业创新以及对社会的贡献方面。它的结果体现在客户对企业创新和品牌的认同,客户愿意支付溢价,因而产品体现出较高的销售利润率。如果要找两个作为“因”的财务指标,则是研发费用投入和社会贡献率。
最后,我们应当特别注意,无论大、强,或者优,都是相对的,尤其是相对于每一个产业里的领军企业或者平均水平。按照营业收入来排名,容易使金融产业、保险产业、能源产业、贸易产业的企业数量偏多,导致产业分布不均衡,不能反映产业全貌。
我相信,从现在起,在中央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方针下,中国企业将从做大到做强、做优,出现更多强而优的世界一流企业,为中国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高质量经济发展做出贡献。